close

①    
身為醫師 = Being a medical doctor, ......
做為醫師 = Acting as (or As) a medical doctor, ......

中文文言文裡只有 “作” 字,沒有 “做”;一直到唐、宋之後,在佛教的語錄體文字才開始出現 “做” 字,因為它的讀音與 “作” 不同 (參見⑤)。
③ 
由於文言文裡沒有 “做” 字,所以古文成語只有 “作”。
例如:始作俑者、作惡多端、作之君,作之師、自作孽不可活、……。
寫文言文時,當然一律都要用 “作” 字。

白話文裡的 “作為” 本質是名詞,例如:他八年市長任內一點作為都沒有。
不過名詞 “作為” 這個意思,也可以動詞化*,例如刑事法裡有 “不作為” 的術語。

北京方言裡 “作”、“做” 兩字已演變成同音,所以只會講北京方言的人,寫白話文時這兩字很容易混淆。
台語自唐、宋以來這兩字仍維持異音,“作” 唸chok,“做” 唸chòe/chò,就非常容易區別。
例如:
作文、作業、作用、作對、作為 (activity)、創作、寫作、製作、操作、工作、勞作、……,都是chok。
做事、做工、做人、做證、做為 (as)、做紅龜粿、成雙做對、當做、……,都是chòe/chò。

承上,相當於英文連接詞 (conjunction) 的as,正確的中文應該寫成 “做為”。
不過現在仍有很多只會講北京方言的人,一直把這個意思的 “做為” 誤寫成 “作為”。
*關於中文名詞之動詞化,多至不勝枚舉,其中最有名的例子為:“將曹爽我乎?”
見《資治通鑑》一百九卷晉紀三十一 安帝隆安元年四月
初,孝武帝委任王珣,及帝暴崩,不及受顧命,珣一旦失勢,循默而已。丁丑,王恭表至,內外戒嚴,道子問珣曰:「二藩作逆,卿知之乎?」珣曰:「朝政得失,珣弗之預,王、殷作難,何由可知!」王國寶惶懼,不知所為,遣數百人戍竹里,夜遇風雨,各散歸。王緒說國寶矯相王之命召王珣、車胤殺之,以除時望,因挾君相發兵以討二藩。國寶許之。珣、胤至,國寶不敢害,更問計於珣。珣曰:「王、殷與卿素無深怨,所競不過勢利之間耳。」國寶曰:「將曹爽我乎?」(胡三省注:謂珣如蔣濟說曹爽釋權,而司馬懿終族之也。事見七十五卷魏邵陵厲公嘉平元年。) 珣曰:「是何言歟!卿寧有爽之罪,王孝伯豈宣帝之儔邪?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uCH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