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幾乎每個正常的成年人都有這樣的感覺:小學六年好像永遠沒有完結的一天,初中 (國中) 三年加上高中三年,合起來也是六年,卻一下子就過去了。是因為中學六年被切割成兩個三年,所以才覺得過得特別快,還是真的感覺比小學六年快很多?

或許我們會懷疑那樣的切割會造成錯覺,那我們就用一天來做比較好了。小時候的一天是24小時,有白天有黑夜;長大後,一天依舊是24小時,同樣有白天有黑夜。可是小時候 (尤其是小學畢業以前) 一天要過好久,長大後卻一下子就過去了。

同樣的,小時候的一年好久好久,長大後一年卻一轉眼就溜走了。試著回想我們撫養子女長大的過程,從他們出生到國中、高中,或大學,在我們的印象中,第一天帶他們入小學的情景彷彿才沒多久前的事,可是,倘若我們的小孩現在正在讀高中,你問他小學的事,他會告訴你,那是很遙遠很遙遠的事了。

為甚麼小時候和長大後,對同樣長的時間會有這樣不同的印象?生命中必有甚麼節奏影響我們對時間久暫的感覺。我們無法同時活在童年,又活在成年,所以沒辦法做實驗找出其中差別的關鍵。我們只能用推理的思考,試著找出我們是怎樣感覺時間的快慢的。

我們都知道,度量是相對的。當我們度量我們書桌的寬度時,如果所用單位長度比較長的話,就會度量出比較小的數字,反之則度量出比較大數字。譬如你和我兩人要量同一張桌子的寬度,而你的手肘比我的長,用我的手肘量出來若是四肘,用你的手肘量出來就會少於四肘。

初中基礎的理化告訴我們,重量 (例如一斤) 和長度 (例如一尺) 是不能比大小的。同樣的,時間 (例如一分鐘) 和重量或長度也不能相比。因此,同樣是一天或一年,長大後感覺過得比小時候快,不是因為我們身量變大,或體重變重了。身量變大會發現小時候覺得大的東西,現在沒那麼大了;體重變重,會發現以前覺得很重的東西,現在沒那麼重了。如此而已。

那究竟是甚麼因素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的印象?是內建在我們身體裡的機制呢?還是從外界學習而得來的呢?一項很基礎的醫學觀察告訴我們,正常人的心跳速度,初生嬰兒每分鐘約130至140次,一個月至一歲為110至130次,第二年96至115次,第三年86至105次,七至十四歲76至90次,十四歲至二十一歲76至85次,二十一至六十歲70至75次,六十歲以上67至80次。除非生病或生理機能異常,人在正常生活中是無法察覺自己的心跳的。但這無法察覺的心跳速度,卻成為我們度量外界時間的對照基準。

以小學學童為例,平均心跳速度取中間值是83次/分,對他們而言,過完一天,身體要歷經83次/分 × 60分/小時 × 24小時/天 = 119,520 (十一萬九千五百二十) 次的心跳;而成年人則只經歷72.5次/分 × 60分/小時 × 24小時/天 = 104,400 (十萬零四千四百) 次,少了一萬五千多次,難怪小時候覺得一天好長,長大後則覺得一天好短。

從這項觀察,讓我們再次感歎造物主創造的奇妙。心跳的作用原是為要將血液打到全身細胞的,但卻同時在不知不覺中,成為我們度量時間的生理時鐘,而心跳的速度更構成我們「心中自有一把尺」的時間過得快或慢的印象。

在我們身上的諸多器官,類似這樣一器多用的情形,比比皆是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的嘴,原是用來攝取食物以維持生命之需的,但它竟又用來說話以傳達心思意念。不僅如此,它更是相愛的兩人最親密的接觸點。性器官的交合,只是生物本能的衝動,或快感的追求而已,接吻才是真正愛的交流。

好萊塢一部商業電影《麻雀變鳳凰》(Pretty Woman, 1990) 裡,一位美麗的妙齡阻街女郎,對招她的恩客說,她的工作守則是,可以隨時應君之需和他做愛或幫他品簫,但絕不可以要求親嘴,因為親嘴會動真情。這段對話讓我們驚異的發現,原來嘴對於愛情的交融,遠勝於一般人以為必須遮掩的私密之處。

PS: 摘自 https://liuchngmvs.pixnet.net/blog/post/46837528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uCH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